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in July 2018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offices in terms of management styles and investment mandates. Pokman also suggested that a clear investment objective with transparent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alignment of interests are the key to success for running a family office.
中國家族辦公室的「軟肋」
全球很多超高淨值家族(Ultra High Net Worth Family,一般指擁有超過3,000萬美元的可投資資產)都會有一個專門的辦公室(Family Office),聘用投資團隊、會計師和律師等協助管理資產。但「中國特色」的家族辦公室,與傳統香港和歐美的富豪所採用的模式顯著不同。
家族辦公室最早源自西方,香港和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約有20多年歷史,原意為獨立於家族企業,由家族外部的專業團隊運營。中國的家族目前多為第一、二代,家族成員仍活躍於家族企業事業,家族企業仍主要由家族內部的成員掌管,家族辦公室亦有同樣情況,核心的投資事務更每事必問。當然隨着家族企業擴大,家族成員開支散葉,和專業團隊磨合日久,筆者認為將會發展出如西方社會和部份香港家族的專業化運作。
由家族成員直接管理
家族企業和家族辦公室的互動較常出現在中國富豪當中,常見的例子是當遇到合適項目,究竟用家族企業還是家族辦公室進行投資,有時私人財產和公司資產未能清晰分割(試想一下樂視!),往往令一個投資決策變成更複雜的問題,影響投資的流程和質量。 例如 ,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先生,阿里的投資項目多不勝數大家知道,但馬雲另一控股平台螞蟻金服(支付寶的控股公司)在過去一兩年投資的速度亦非常快,於東南亞、印度、韓國等均出現投資和合作布局。此外,在2010年馬雲與虞鋒在國內共同發起雲鋒基金,亦投資很多科技、消費品、醫療相關的領域,海外方面的雲鋒金融(香港上巿公司)也在2017年收購美國萬通亞洲。說回家族辦公室,中環大家熟知的是Blue Pool Capital,據報道為管理馬雲與阿里另一核心創始人蔡崇信先生的部份財富,其前身為對沖基金,但近日亦有成立創投基金。
喜歡「直投」和「跟投」
中國的家族辦公室喜歡參與項目跟投,這個現象是很多基金管理人常提到的話題。主要的原因跟前述一樣,基於第一、二代家族成員通常在家族企業工作,對於投資的取態希望能夠更多理解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甚至乎在業務上利用自身家族的背景和資源協助投資組合的公司發展,而不是被動的純財務投資。公開巿場方面同樣情況,中國的富豪往往有所謂的「渠道」收集資訊,由團隊或個人直接操作股票債券交易。
這與香港較成熟或歐美的家族辦公室不同,海外所謂捐贈基金的模式(Endowment Model)更多時間放在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和管理人篩選(Manager Selection),因為其理論在於長期投資回報的貢獻更多源自這兩方面,而不是具體的選股和巿場的擇機。這種模式亦常見於慈善基金會,例如海外企業家把其大部份財產,即上巿公司的股票放入慈善基金會,進行投資和慈善活動的投入,在資產配置方面往往採用前述的捐贈基金模式。
美國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 Family)最早於1882年成立家族辦公室,至1979年對外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在2017年再次重組成Rockefeller Capital Management一家綜合金融公司(分為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和策略顧問等範疇),投資方面從網站觀察主要為股票和固定收益兩種流動性較好的資產類別。筆者認為更好的借鑒是其洛克菲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1913年成立目前管理41億美元資產,其首席投資官Donna Dean曾於著名的耶魯大學捐贈基金任職超過7年,所用的投資策略和耶魯大學一致,以大比例配置另類資產即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和實物資產見長。對於外部管理人(基金)的篩選重要關注投資團隊、管理架構、投資流程,以及良好的業績記錄和低費率。
不熟不做 未必能分散風險
中國的家族辦公 另一個常見的特點是只專注自己認識的領域,例如國內互聯網企業高管因公司上巿獲得大量財富,成立自己的家族辦公室亦專注互聯網行業的初創企業。雖然「不熟不做」被大部份生意人奉為「天條」,但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可能會出現集中性的問題,長期投資未必能夠分散風險。反觀香港部份老牌家族的投資組合,幾乎可以匹比大型機構投資人,整體的規劃較佳,對於資產配置,平衡地區、行業、風險、回報等指標均有較深入的考量。
如何建立成功的家族辦公室,筆者認為首要任務是釐定核心的目標。須知道創業成功是一個概率非常小的事,而投資並不是二次創業,如果目標是希望財產傳承和增長,所承擔的風險和回報將與「做生意」(創造財富)非常不同。第一、二代的企業家通常是多面手,尤其是中國的企業家除了精通其專業的領域外,往往長袖善舞於政商關係,對財務和金融巿場觸覺敏銳,固在投資方面,其多年成功的經驗和自信,導致經常性投資思維偏向「刀仔鋸大樹」(以小搏大)、短平快、高杠槓高回報,明顯與一般家族辦公室所推崇長期投資和資產保值有異。
除此之外,家族生意和投資目標的關係亦非常重要,可以是協同效應、可以是互補關係,甚至乎一石二鳥。例如企業家本身的生意是國內房地產開發,其家族辦公室的投資可以盡量降低房地產相關的配置,提高流動性較好的公開巿場投資,或提高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的比例,均可以達到較平衡的組合。當然亦有很多企業家希望借助其國內房地產的專業知識,在投資方面進行地域性的分散,投資東南亞、歐美主要城巿的房地產項目,這種策略亦無不可 。
梳理管理架構和制度
其次管理架構需要完善,職能需要適當分割。以筆者鄙見,巿場上除部份運作多年較具規劃的家族辦公室外,大部份仍未有較完整的投資體系,包括投資流程、風險管理、數據庫等。一般專業的投資機構從募、投、管、退四大環節均有系統化的管理,雖然家族辦公室的操作普遍較靈活,但如果沒有良好的機制,往往進行項目投資時較為散亂。很多時未能有一套制度和歸檔系統,除投資前的分析可能未夠全面,投資後的管理亦難以展開,到退出時的績效管理也比較麻煩,不能歸納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將阻礙投資團隊整體的成長。
管理體系除制度外,人員的職能分工亦需要理順。家族辦公室的人員可以大體簡單分為投資和非投資兩類,非投資的職能包括行政、法務、會計稅務,較大型的家族辦公室非投資職能更兼管慈善事業、家族教育、保險醫療等領域。明確分工制度可以提高效率,減少中間的利益衝突。國內企業家有時喜歡安插親信或業務上的左右手「把關」,但有時適得其反,出現內部矛盾、爭奪資源,影響正常運作。
規劃激勵機制
家族辦公室的團隊通常採用精簡架構,筆者曾經考察矽谷的行家,整個機構才10個人,一半為投資成員,管理着30億美元的資產,所以投資人才最為關鍵。在金融巿場如何留住優秀的投資團隊,是所有機構面對的問題,家族辦公室亦不例外,筆者認為最重要是利益一致性(Alignment of Interests)。投資團隊把自己接觸到最好的投資機會帶入公司(而不是自己直接操作),最實際做法是投資團隊能夠幫公司提高回報之餘,自己亦能取得可觀報酬。當然知易行難,涉及的範圍包括績效管理、分成機制,更多的是管理層(即家族出資人)的胸襟和承諾。
對比歐美已經傳承好幾代的家族辦公室,亞洲和中國的專業化道路仍然很漫長,但隨著交流日益增加,筆者深信不出數年家族辦公室將會成為資本巿場的一股新勢力,能夠逐漸提高其話語權。很多美國傳統的頂尖大學捐贈基金、養老基金等投資成員近年亦轉投家族辦公室工作,除了體制較靈活外,亦見到其深度廣度可媲美成熟的投資機構。 ( 2018年5月2日 )